1782年,法国发明了煤油灯,这一创新为石油的使用开辟了新的时代。尽管如此,从1782年到1850年,照明依然主要依赖动植物油。直到19世纪50年代末,德雷克油井的成功钻探标志着石油行业的突破,这座油井成为第一口商业性油井,推动了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动植物油。
在石油行业的初期,美国一直是全球石油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1901年,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斯宾德尔·托普油田,产量迅速达到每天8.4万桶,占当时世界石油产量的20%。从1859年石油开采起,全球石油产量飞速增长,到1930年,全球原油产量已达到每天400万桶。
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一直主导着全球石油市场。到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达到250万桶,占全球产量的64%,大大超越了其他国家。尤其在灯油时代,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和石油销售市场。进入20世纪初,随着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如标准石油的崛起,美国的石油产业逐步向全球扩张。
然而,标准石油公司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随着新兴石油公司的崛起,反垄断法的出台使得标准石油被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大石油公司。通过这次解体,许多今天的国际石油巨头诞生了,比如埃克森、美孚、雪弗龙等公司。这些公司在随后的合并重组中,逐步演化成现代石油产业的“七姐妹”,例如1999年,埃克森以850亿美元收购美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
如今,以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为代表的西方三强,依然在全球石油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石油供应量超过了需求,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石油过剩的现象。短短几个月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元跌至10美分以下,这场价格暴跌让石油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国石油工业面临危机时,美国政府出台了“配产”政策,即要求石油公司限制产量,以平衡供需关系。然而,当进口石油对美国本土石油产业造成威胁时,政府又实施了进口管制。这表明,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未曾完全放任石油市场自由竞争。
与此同时,中东、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石油资源逐渐得到开发。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印度尼西亚以及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地的油田相继被发现。许多石油生产国政府将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特许权授予跨国公司,并允许这些公司在生产的石油中享有相应的产权或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跨国石油公司不仅仅是美国公司了,埃克森、雪佛龙、道达尔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石油产量的增加,产油国开始逐步收回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墨西哥宣布石油国有化,委内瑞拉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进一步增加了对跨国公司利润的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的重要战略地位逐渐被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暂时减缓了石油开发的步伐,但美国通过配产政策,充分释放了过剩石油的生产能力,使得美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在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英、美、法等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量的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得到广泛发现,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比例从60%以上开始逐渐下降,到了1953年,已降至50%以下。煤炭逐渐失去了其全球主要能源原料的地位,而石油凭借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美国的石油需求急剧增加,从1948年起,美国开始大量从中东进口原油,逐步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石油产业的重大转型,石油的主要出口来源从墨西哥湾转移到波斯湾。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反映了全球石油生产和需求格局的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逐步取代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跨国公司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随着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美国和欧洲逐步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
在1950年代初期,石油价格上涨,但随着伊朗大量供应原油、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以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地区新的油源的出现,石油市场的过剩问题逐渐加剧。到了1950年代末,油价开始回落。中东地区的原油价格开始下跌,这促使中东国家的政府采取联合行动,最终促成了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立,标志着全球石油市场格局的重大转变。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全球石油市场中的另一个重要力量的诞生。OPEC的成立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格局,使得石油市场呈现出以OPEC、非OPEC国家以及欧美“石油七姐妹”跨国公司为三大主要竞争者的局面。
OPEC最初的成员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等11个国家。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OPEC逐渐增强了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并且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加剧,特别是在石油定价和税收政策方面。
到19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石油需求大幅增长,特别是日本的需求量暴增,OPEC的石油成为它们发展的重要支撑。石油需求的激增以及跨国公司与OPEC的博弈,为70年代的石油危机埋下了伏笔。
1973年至1974年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油价一度飙升至每桶13美元,这一价格是战后最低点的20倍。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油价再次飞涨,甚至达到了每桶45美元。
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不仅使得石油需求出现波动,也促使了非OPEC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步增加。从1979年到1985年,非OPEC国家的产量逐年超过了OPEC的产量,这一变化使得OPEC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自1986年起,石油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局面,油价持续低迷。1988年油价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尽管1989年略有回升,但依旧维持在18美元左右。此时,油价已回落至接近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水平,国际石油市场再次进入低油价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优化战略调整,加强了下游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加工的投资,开展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同时,许多产油国也认识到,仅凭丰富的石油资源无法满足国家财政需求,因此开始探索通过并购下游资产或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石油产业的垂直一体化。
这一系列变革成为全球石油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石油市场奠定了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九游娱乐官方入口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