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废弃的深蓝矿坑旁,游客们手握咖啡杯,对着碧蓝的矿湖拍照打卡。几年前,这里还是裸露着岩石的生态“伤疤”。在安吉农商银行一笔1000万元“生态修复贷”的支持下,这片荒地蜕变为网红咖啡馆集群,吸引近百名“95后”青年返乡创业,带动周边就业超千人。
这不仅仅是废弃矿坑的重生,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金融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二十年前,正是在这片土地——安吉县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这一深刻洞见。今天,深蓝矿坑的蝶变生动诠释着“含绿量”与“含金量”息息相关——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那把转化的金钥匙。
今日的湖州,正以绿色金融改革的锐意创新,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一座通向共同富裕的“金”桥。
此前,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治理投入不足、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突出,生态修复费用极高,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同时,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体量大、周期长,市场潜力并未有效释放,一些企业较为谨慎,不愿或无力承担修复成本。过去相关方考虑到资源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需求挖掘不深、投入回报不高等问题,也制约着矿坑修复的进程。
面对“政府干不经济,企业干不持续”的生态修复困局,安吉农商银行从“钱袋子”破题,在政府、企业、银行之间编织起一条前所未有的协作纽带。“我们参照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将矿坑修复与文旅运营捆绑,让公益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该行客户经理对《金融时报》记者说,项目不仅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还使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
尽管EOD模式并非该行首创,但此前往往用于大项目,罕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复制。安吉农商银行,这家根植乡土的地方法人银行,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将EOD的智慧转到普惠项目上来。他们躬身实践,以“生态修复贷”为支点,玩转一个精妙的金融“魔方”——以特色产业运营为造血引擎,依托区域综合开发搭建舞台,巧妙嫁接收益欠佳的“生态包袱”与潜力无限的关联产业。
在“深蓝咖啡”的故事里,矿坑不再是待填平的负资产,而是蕴藏机遇的“富矿”;而“网红咖啡”是引流、赚钱的生意。银行助力既修复伤痕,更创造条件,让这片土地在保护中新生,在开发中共富——一条融合生态、经济、民生的新路,正在安吉的山水间蜿蜒铺展。
为了助力青年创业者,引来发展活水,安吉农商银行做坚定的“陪跑者”。该行不断打磨创业贷款新模式,信用贷款额度持续提高,金融产品与服务贴心护航,只为卸下青年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该行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资源连接者:在政府招商会上,联动团县委、人社局、财政局,安吉农商银行推动政策工具箱向青年倾斜,多元帮扶、发展资金、社会资源在这里汇聚成河;巾帼创业贷、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残疾人创业贷、青年创业贷……一套特色鲜明的信贷产品矩阵已然成型,为无数安吉创业青年架起了宽阔的融资之桥。
金融的触角更延伸至乡村的肌理深处。农村道路更通达,排水更顺畅,环卫更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补齐人居环境的短板,建设生态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在安吉,这张蓝图已转化为乡村热土上的生动实践。废弃矿区重披绿装,旱地、林地、草地恢复生机;土壤治理让伤痕累累的土地重获孕育之力,耕地回归,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节节攀升,农业综合效益与农民增收的曲线同步上扬。在这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这一模式具有可复制性。”有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矿业迅速发展,但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超5400万亩,其中,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损毁土地超200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土地超3400万亩。尤其是在南方丘陵地带,矿山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滑坡、山洪等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议题。
在“中国童装之都”湖州织里的繁忙街巷里,云伟服饰的经营者蒋国伟正在为新订单的资金缺口发愁。作为扎根湖州打拼的“新湖州人”,他的企业像许多同行一样,常常被“首贷难”“抵押少”的难题绊住手脚。然而,一次与湖州银行的接触,却让他感觉不同寻常——300万元信用贷款,从申请到入账,全程不过一天,且利率优惠。这背后,是一场由绿色理念驱动的效率革命。
湖州银行为何敢贷?一场高效的“信用体检”在悄然进行。银行并非盲目放贷,而是依托强大的“绿色小微快贷”智能筛选系统。这套系统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数据侦探”,可以迅速联动税务、市场监管、法院、公积金、经信、科技等多部门数据,并结合严格的ESG(环境、社会、治理)白名单标准进行交叉验证。企业是否有环保污点?经营是否诚信?发展是否可持续?海量数据在系统中验证、分析。
结果令人欣喜:云伟服饰顺利通过“排黑除劣”的初筛,跻身白名单。紧接着,银行的专职客户经理带着平板电脑上门。没有冗长的表格和漫长的等待,客户经理按照标准化的尽调模板现场采集关键信息,综合企业基本资质与ESG表现进行深度评估——仅仅5秒钟后,结果跃然屏上:企业信用等级AA(12级中的优等),初步额度300万元。“当时真有点不敢相信。”蒋国伟回忆说,“感觉像按了快进键。”
这笔贷款让他惊喜之处不仅在于审批速度,更在于其“绿色基因”带来的独特价值。湖州银行的风控模型并非只看财务报表,云伟服饰在环保、用工等方面的良好表现(高ESG评分)成为其信用评级提升的关键加分项。更高的评级直接带来了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最终在无需任何实物抵押的情况下,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方案直接节省了2万元融资成本。“没想到做好环保、善待员工,真能换来银行的真金白银支持。”蒋国伟感叹说。这笔“绿色闪电贷”如同及时雨,迅速注入企业生产链,激活了发展动能。
像云伟服饰这样受益的小微企业还有很多。实际上,受限于多重因素,湖州银行在早期实践中也曾遭遇困扰:如何精准识别“真绿”项目?基层客户经理对绿色标准的理解差异,曾让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打了折扣。一个项目算不算“绿色”?有时众说纷纭。
“绿色信贷管理系统”正是为了破解上述难题而诞生的。这套系统如同一位“绿色AI专家”,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它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自动指引贷款操作、智能识别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分类标准,大大降低了对人为经验的依赖。“以前判断一个项目‘绿不绿’,要查很多资料,现在系统能给出初步指引,效率高多了。”一位资深客户经理表示。同时,湖州银行总行和各分支行配备了专业的“绿色专员”,对系统结果进行人工复核与纠偏。这种“系统智能初筛+专家精准把关”的模式,有效提升了绿色识别的精准度与效率,堵住了“漂绿”“洗绿”的漏洞。
不仅如此,每一笔贴上“绿色”标签的贷款,其资金最终流向何处?湖州银行实现了全流程穿透式管理。通过系统可清晰追溯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绿色项目。事后一旦发现挪作他用,可及时预警处理,确保绿色资金不被挪用,让“刷绿”“洗绿”无所遁形,经得起最严苛的监管审视。
精准识绿、更好助绿,这并不容易。长期以来,尽管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好处人尽皆知,但绿色产业具有的外部性问题长期制约着资金的流向,低碳环保要求也常常被视为“额外的压力”。在这方面,绿色金融大有可为。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够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特别是通过不断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开展行业自律、实行绿色评价,能够引导低碳转型有“数”可依,有例可循。
在这方面,湖州一直走在前列。2015年12月,湖州成为国内首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城市。彼时,绿色金融的理念在全球方兴未艾,在中国,大规模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两年后的2017年6月,湖州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后,湖州将绿色金融列为长期发展战略,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在制度标准上,湖州大刀阔斧地改革,出台了全国地级市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为绿色金融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在组织机构方面,积极构建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架构,让每一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在产品服务领域,开发“绿系列”“碳系列”等100余款绿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对绿色金融的需求。
为了激励各方参与,湖州在政策激励上持续发力,同时也使“巧劲儿”,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7年间,全市绿色贷款遍地开花,年均增长41%,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如此强劲的数据,为湖州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提供了坚如磐石的金融保障。在这股金融力量的助推下,湖州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476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213亿元。与此同时,每万元GDP能耗下降超10%,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双赢。在区域生态环境方面,湖州也成绩斐然,获评2023年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连升”,绿色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浙江省前列,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湖州徐徐展开。
不仅如此,为了贴合我国国情实际,湖州还获批浙江省唯一的转型金融改革试点,出台首个《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确立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等7项重点工作,2017年以来累计达70余项首创试点成果。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2022年,湖州发布了全球首个政府层面制定的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在应用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G20转型金融框架》,升级推出2023年版《湖州转型金融支持目录》。此外,针对企业转型路径规划难、转型目标设置难等堵点痛点,在国内率先出台《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重点行业转型目标规划指南》《融资主体转型方案编制大纲》《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等首创性制度标准。
钢铁企业富钢特板的经历印证了这套体系对转型的激励——当该企业计划投入2亿元升级节能设备时,湖州银行依据其连续3年上升的ESG评级(从48.7分升至52.82分),不仅为其发放贷款,更联动两项政策工具:优先使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降低利率30个基点,同时以企业5.03万吨标煤的用能权作质押,创新发放1000万元“用能权质押贷”。“利率最终锁定3.8%,比普通贷款低近1/4。”公司负责人感叹道,“绿色信贷的优惠加快企业转型,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组合拳”不止于此。湖州构建起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每年对银行“贴绿标”。地方财政则拿出真金白银:对完成转型目标的企业给予50个基点的贷款贴息,披露环境信息者再加10%,全市4032家企业累计获得1.46亿元财政补贴。
从矿坑修复到竹林变现,湖州用实践证明,绿色金融绝非仅是“情怀”,而是精密的经济“装置”。当全国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在此启动,其更大的使命是输出可复制的“操作系统”。湖州经验正悄然塑造着行业规则:在浙江2495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估值已达数百亿元;全国5400万亩矿山修复土地,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深蓝计划”。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湖州探索绿色金融10周年和全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关键之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湖州将聚焦绿色消费金融、金融机构转型规划编制、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应用、金融支持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打造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湖州样板”。
“10年前,我们曾追问,绿水青山如何有效转化成金山银山。”一位业内人士感叹,“现在,答案就在这里,就在每一次绿色金融的创新实践里。”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