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对新兴材料矿产的需求迅猛增长,矿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全球也面临资源消耗加剧以及环境压力增大的多重挑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欧盟出于自身利益需求,制定了各自的关键矿产(战略性矿产)清单,矿种数量不断增加并持续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组建了能源资源治理倡议(ERGI)、原材料联盟(ERMA)、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等区域间、国家间等各类与关键矿产相关的伙伴关系或联盟20余个。中国也在2016年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 年)》中明确了当时的24 种战略性矿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矿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全球提供产品的同时,必然需要利用全球资源。这也导致近年来,我国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和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资源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长期居于高位,部分矿种的国内矿产资源增储、增产相对缓慢,找矿难度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将持续在高位运行,部分矿种的供需缺口会持续加大,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会继续攀升。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对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跟踪全球矿产勘查开发形势,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团队重点对大洲视角的地质矿产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出版了《世界矿情·非洲卷》《世界矿情·亚洲卷》(第二版)等专著,为了更全面地介绍全球相关矿种的概况,自2023 年开始,团队策划从矿种视角,聚焦勘查开发开展全球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与展望研究工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
本次研究的矿种主要聚焦固体矿产资源,特别是大宗、我国紧缺、对外依存度较高、世界主要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性矿产以及新能源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所急需的矿产资源,从中优选了铁、锰、铬、铝土矿、钾盐、铜、镍、钴、铅、锌、金、锂、铌、钽、铼共15 种矿产,以“矿种”为主线,重点研究各矿种的全球资源现状与分布,勘查投入现状与趋势,开发现状与趋势,价格和贸易及并购情况,消费领域和主要用途,矿种简要展望等六方面内容,突出勘查与开发,将“投、储、产、消、贸、价”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立足所研究矿种的勘查开发现状,基于数据和图表,突出矿种研究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描述矿种概貌。
本书主要由陈秀法、陈喜峰、李玉龙、王秋舒、董延涛、张振芳、何学洲、汪修勇等分工负责编写。前言、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由陈秀法、何学洲编写,第八章和第九章由汪修勇、陈秀法、张振芳、张伟波编写,第二章到第四章由李玉龙编写,第五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由陈喜峰编写,第十二章由王秋舒编写,第十三章由董延涛编写。叶锦华审阅了金矿、铜矿、铅锌矿、钾盐等内容,陈玉明审阅了铁矿、锰矿、铬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锂矿和铌钽矿等内容,陈秀法对全书稿件进行了修改、统编和审校。本书插图由相关章节作者及郝丽荣、王小宁等编制、清绘。
本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性矿产资源全球勘查开发布局研究”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和“矿业转型发展综合评价与服务”项目成果的一部分,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应该特别指出,本书编纂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夏鹏、施俊法、唐金荣、霍雅勤、龙宝林、庞振山等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胡小平、吕志成、尤孝才、刘志逊、张福良、黄霞、李仰春、杨宗喜等领导和专家对本书撰写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向锂、孙海瑞、邢万里等分别提供了铅锌矿、钾盐等的相关资料,在此谨向以上专家和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外,书中参考和引用了一些单位、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受版面篇幅所限,未一一列出,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研究涉及矿种多、数据来源多样,受数据取舍精度等影响,国家、大洲、世界等不同尺度的统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统计误差;本书研究内容广、范围大、涉及多语种翻译,工作难度大,时间仓促,难免存在错漏和偏颇,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为原创发表,并经本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